尽管《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》因迷宫般杂乱难解的 “意识流” 情节,以及表面破碎、断裂的节奏备受争议,但这并未阻挡粉丝们的 “朝圣” 热情。短短七天内,影片票房便超过 5.5 亿,超越日本本土和北美市场,在中国院线掀起一阵 “宫崎骏旋风”。
在上个月的第 96 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,《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》摘得最佳动画长片。错失该奖的《蜘蛛侠:纵横宇宙》制片人克里斯・米勒感慨:“如果一定要输,就输给 the GOAT(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那一个)吧。” 这句带着遗憾的致敬,凸显了宫崎骏在动画界的卓越成就和崇高地位。作为日本的超级文化 IP、誉满世界的动画大师,宫崎骏即便十年不出新片,依然拥有强大的品牌价值,这并不令人惊奇。

然而,清明假期观影潮结束后,《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》票房出现较为陡峭的下跌,“看不懂” 的评论也逐渐增多。晦涩烧脑的形象隐喻、令普通观众费解的叙事、表面散乱放飞的段落节奏,使得影片评价两极分化。映前,取材于反战作家吉野源三郎同名小说(小说在影片中出现过)的宏大片名,曾让片方和粉丝担忧 “过分说教”,却也彰显了宫崎骏创作 “生涯总结” 式集大成作品的雄心。

与宫崎骏以往作品的低门槛、主题通俗易理解不同,《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》既带有一定私密性质,也体现了老人对待 “临终之作” 的狂放态度。对于多数因未成年向奇幻作品认识宫崎骏的观众而言,这部影片不再浅显流畅,而是艰涩成人化,“看懂” 成为一种挑战。影片公映后豆瓣评分从 8.0 跌至 7.7,是宫崎骏所有动画长片中最低的,海外多个观众评分也显示,全球观众观感相近,多为 “一头雾水”。
影片的诸多 “看不懂” 之处,为观众提供了宽广的解读空间。在国内网友中,最流行的是政治解读,将其视为宫崎骏反思、批判战争的民族寓言,片中种种形象和设定都被当作有待发掘隐藏指代对象的符号,对影片的认知成了 “解谜游戏”。
这种解读有一定合理性:影片故事设定在 1944 年,有战时日本平民生活背景的写实刻画,宫崎骏前作《起风了》也是二战题材;同时,宫崎骏 “反战左翼” 形象在中国深入人心,但其作品中 “反战思想” 的呈现方式也存在争议。因此,中国观众对这部现实战争背景加奇幻展开的新作进行政治解读,既有道理也有极高热情,不过部分解读过于牵强附会,类似野生 “宫学家” 中的 “索隐派”。

实际上,若看过 NHK《行家本色》节目追踪本片制作过程的纪录片,并深入了解宫崎骏的创作生涯,会发现将《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》看作他对个人生命松散充盈、包罗万象的总结(而非以政治寓言为主干),可能更贴合其原意。且影片中多个角色的现实原型已被官方 “钦定”,这些角色与人物的对应关系,是理解影片的关键钥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