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部聚焦底层劳动者生存困境的现实主义作品,自首支预告片发布以来就饱受争议。点映和公映后的观众评价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。
深陷舆论漩涡的《逆行者》,在上映前就被业内普遍看衰,票房预测从最初的10亿元级别大幅下调至5亿元以下。上映首日票房不足4000万,次日预售更被同期上映的两部爱情片压制。最终票房很可能难以达到预期,成为主演徐峥的一次商业滑铁卢。
影片最大的争议在于被质疑”消费苦难”:生活优渥的演艺明星通过扮演底层劳动者来博取关注,将普通人的苦难转化为商业利润。这种”208万片酬演员消费打工人”的论调极具杀伤力,无论是否属实,都引发了广泛共鸣。
当然也有观点为影片辩护:未观影就妄下论断有失公允;商业电影本就由资本驱动,关键在于能否真实呈现劳动者困境。但无论如何,《逆行者》都难以摆脱这场关于阶级议题的争议。
这种争议的根源在于外卖骑手这一特殊职业。相比徐峥以往饰演的普通打工人角色,外卖骑手具有更高的社会能见度和话题性。作为新兴的底层职业,骑手群体往往被视为就业市场的”最后选择”,更容易引发人们对就业环境的焦虑。
当养尊处优的明星试图诠释这一角色时,难免让真正的劳动者产生疏离感。这种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一旦形成,就很难通过影片质量来扭转。
从专业角度评判,《逆行者》是否成功需要考量两个维度:是否真实呈现了外卖行业的生存现状,而非简单贩卖苦难;是否客观描绘了中产跌落后的心理困境,而非依靠戏剧性转折。
影片讲述大厂程序员高志垒(徐峥饰)中年失业后成为外卖骑手的故事。在适应新身份的过程中,他既体会到了底层劳动的艰辛,也与同事们建立了深厚情谊。这种群像刻画确实展现了一定的现实主义质感。
影片的主线,是从大男主的视角和身体出发,展现他从技术中产“阶级滑落”到外卖员后的工作状态、心理变化,以及最终找到人生新方向的柳暗花明。但在主线之中,又穿插、潜入了高志垒同事们的浮生百态,塑造了为生活勤恳努力的骑手群像。
现实题材电影最忌讳闭门造车,将被描写对象的工作和生活细节拍得悬浮、失真。而《逆行人生》虽也运用了一些戏剧化手法,但片中展现骑手工作细节的丰满程度,尤其是骑手们遇到的种种工作困难,都说明,电影至少是做了足够的调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