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哪吒之魔童再世》(以下简称《哪吒2》)自登陆银幕以来,热度持续飙升,不断突破界限,现已豪取超过124亿人民币(约17亿美元)的票房佳绩,不仅远超《长津湖》保持的57.75亿人民币中国影史单片票房纪录,也大幅领先《星球大战7:原力觉醒》在北美创下的9.36亿美元单一市场票房纪录。
《哪吒之魔童再世》在全球票房排行榜上的攀升之旅依旧势不可挡。即便仅凭国内市场之力,《哪吒2》也已跻身全球影史票房第八位,同时稳坐影史最畅销动画电影宝座,这一票房奇迹令国内外观众及媒体瞠目结舌。
海外票房占比远低于国内,是文化壁垒还是市场常态?
随着《哪吒2》票房的节节攀升,相关讨论也层出不穷。面对“国内票房占比超99%”“缺乏全球影响力”等质疑,舆论场上再次掀起了波澜。
事实上,这类观点在八年前《战狼2》刷新中国影史票房纪录时便已出现,吴京当年的反驳掷地有声——国内观众的票同样珍贵,无需因“外国观众不买账”而妄自菲薄。
国产电影的首要任务,在于服务好本土观众,满足国内市场需求。在好莱坞依旧占据全球电影市场主导地位,国产电影出海之路尚需努力的当下,《哪吒2》仅凭国内市场便取得了媲美好莱坞大片的票房成绩,无疑证明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中国动画产业的飞速崛起,值得骄傲。
然而,无论是《哪吒2》的忠实粉丝,还是期待中国文化输出实力增强的网友,都不可能对海外票房无动于衷。目前,《哪吒2》已在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北美等地亮相,国内媒体纷纷报道其“上座率良好”或“观众呼吁加场”等消息,让国内网友倍感振奋。
然而,热度终究需以数据为依归。当部分网友发现《哪吒2》海外票房并未如预期般高涨时,“海外打压排片”或“暗中破坏放映”等猜测便浮出水面,讨论氛围逐渐变得复杂。
对此,无需急于站队。许多误解实则源于对全球电影市场认知的不足。在深入分析之前,先抛出三个观点:
一、《哪吒2》当前的海外表现,已是近十余年来纯内地影片之翘楚,在北美等地虽上座率不俗,但场次有限,尚未达到广泛认知的程度。这主要归因于发行方力量薄弱、经验欠缺、营销投入不足以及本地化工作不够到位(如字幕质量欠佳,缺乏英语配音)等因素,“市场常态”相较于“打压”更为贴切。
二、全球电影市场壁垒森严,唯有好莱坞巨头能够跨越。从票房数据来看,除好莱坞电影外,其他文化强国的商业电影均高度依赖本土市场——这并非中国电影之短,而是全球普遍现象。